臨床上導致孩子出現黃疸的原因有很多種,母乳性黃疸就是其一,一般表現面板和黏膜黃染(比如口腔黏膜、鞏膜),通常發生在生後一週,2周左右達高峰,然後逐漸下降,如果繼續餵母乳,黃疸可持續3~12周,但如果停母乳24~72小時,黃疸可明顯下降,這其實也就是診斷寶寶是不是母乳性黃疸的重要證據。當然也可以通過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來判斷。

識別母乳性黃疸的辦法
在寶寶出生後最常見的就是發生黃疸現象,但寶寶的黃疸屬不屬於母乳性黃疸,我們是可以通過母乳餵養、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這三種方式進行辨別的:
- 1. 母乳餵養:母乳性黃疸指的是,進行母乳餵養的新生兒,在出生以後,1~3個月內,仍然出現黃疸的症狀;
- 2. 臨床表現:患兒主要出現眼球鞏膜、面板黏膜等部位發黃,嚴重的患者,可能會出現全身皮膚髮黃,但患兒的生長髮育正常,一般狀況良好;
- 3. 輔助檢查:具體的檢查專案,主要包括膽紅素檢測、血液常規檢查、肝功能檢查、腹部B超檢查等。
以上三個方法對母乳性黃疸做出明確的判斷。要知道的是,母乳性黃疸一般不需特殊處理,也一般不會發生膽紅素腦病,但是黃疸值較高的寶寶要密切觀察,必要時也應該做退黃處理。